close

        一般來說,糖尿病顧名思義就是血裡面有過多的糖份,糖分過多,長期下來會去破壞血管壁,讓血小板聚集在受傷的血管壁進而導致下肢血管狹窄甚至完全阻塞產生下肢血流灌流不足而嚴重缺血壞死,小血管又比大血管容易受到影響,故大部分的糖尿病足都是從肢體末梢開始壞死糖分過多,同時也會產生末梢神經病變,足部感覺遲鈍異常,導致常常病患已經受傷產生傷口仍不自覺。

         綜合以上,簡單說,典型的症狀剛開始會走路走不遠,也就是常說的間接性頗行,原因就是下肢因為血管狹窄或阻塞產生長期缺血,因為只要活動就會需要血流,當血流不足時表現症狀就麻木,軟腳,無力等,嚴重點就會開始演變成就算不走路,都會有不舒服,疼痛等情況,我們叫做靜態缺血性疼痛

         再繼續演進就會變成慢性傷口,就是我們俗稱的糖尿病足。但是這只是典型的演進過程,其實更多的患者,都是直接跳過上述的前兩個階段,直接從慢性傷口開始。也就是說,追問病史,很多病患並沒有經歷間接頗行和靜態缺血性疼痛,直接就是從慢性傷口來呈現第一時間的症狀。其實個人經驗裡,提早發現問題所在提早接受治療預後往往都會比較好,台灣這塊民眾意識還很薄弱,我們會很希望這類糖尿病患如果大於50都能定期門診追蹤自己的下肢的血液灌流狀況,70歲以上不管有沒有糖尿病也都一律建議做血流檢查,因為下肢血管出問題其實是一個老年病,不單純限制在糖尿病會族群,請注意。如果不清楚要做什麼檢查追蹤,請向專業醫師詢問,尤其很多病患同時還有洗腎或抽菸等問題,這些都是會加重糖尿病足的風險。

         其實剛剛有提到的,就是血糖過高導致的血管狹窄阻塞和末梢神經病變。在我們一般人身上沒有這方面的問題,足部的血液灌流充足,並不會有缺氧的情形,而且感覺神經正常,故受傷會立刻知道。但是,在糖尿病患者身上,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首先,末梢神經病變,讓本身的感覺鈍化,讓本來屬於自我防衛機制的一環都失去功能,即使足部受傷,包括踢到,壓到或是刮到等等,都不會有知覺。本來在一般正常人應該會產生痛覺讓身體知道自己應該要盡快遠離這個傷害,或是做一些事後的修復。但是在糖尿病患者身上並沒有,故此類的病患仍然會繼續暴露在這方面的傷害而不自覺,自然傷口就容易產生。

         再來血管阻塞的問題更嚴重,往往都是和神經病變一起產生的。當下肢缺血到一定的嚴重程度,組織嚴重缺氧,最後會細胞壞死,自動產生壞疽(gangrene),這類的病患不見得有受傷的病史,往往都是嚴重缺血自發性的產生壞死性組織,外表看起來就像是焦掉黑色且乾扁的皮膚,而且多半這類的病患還有伴隨末梢神經病變,所以即使這樣子,本人都還沒有感覺,而延誤就醫,導致最後一發不可收拾。

         最後還有一個變化會導致糖尿病患者比較容易得到傷口,也是常常被大家所忽略的,就是病理生物力學的改變。簡單說就是人不管是站立還是行走時,都是依照正常的生物力學去平衡腳掌承受的身體重量,但是一但糖尿病久了,這個內建平衡就會被打破,足部的韌帶或是肌腱會不正常緊縮,骨頭會變形。這些狀況一但發生,腳掌的壓力分佈會隨著改變,不平均的壓力分佈,壓力承受較大的部位就容易產生潰瘍傷口,這個變化其實是很隱性的,所以很常常會被忽略,甚至很多醫師也不會去注意到這種細節,但其實很重要。為什麼呢,因為這攸關糖尿病足復發的可能性。當好不容易治療好的傷口,因為行走不良或是本身已變形的骨頭或是韌帶並沒有受到一定程度的矯正手術,很容易在日後的時間推演下,再一次復發。故不可不慎。

         這篇陳述一系列的狀況,初步的講解導致糖尿病足的原因和演進,希望讓大家更能對糖尿病足有進一步的了解。此疾病範疇十分廣大,5年內死亡率很高,若有飽受這疾病所苦的病患務必要慎選醫師,選對治療方式和傷口照護,才有比較高的勝算。

arrow
arrow

    ♥文森&薇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